馬匹的優劣,有分為四種等級,由服從性及警覺性來排列;最佳是一等,次是二、三、四等。
一等馬──看見馬車夫舉起皮鞭,立刻就警覺到危機出現,即時拔腿快跑。
二等馬──馬車夫的皮鞭,剛碰觸到馬的背毛,牠隨即察覺到危險,時間是稍有?擱,但昂首狂奔,為時未晚。
三等馬──當鞭打到皮肉時,才知道向前跑,反應是遲鈍。
四等馬──要被鞭抽得皮開肉綻,痛苦難捱時,才很不情願地提步往前。
佛陀在《雜阿含經》中作比喻,說明這四等馬與學佛教修行人的心態:
第一等馬:是具有上根的人,世間普遍存在的疾病老死,雖然遭殃者只是不相識的陌生人,都感念到人生的無常,自動發心修行。
第二等馬:要看到自己朋友病死,才會感受到世間無常,而興起出離苦海的念頭。
第三等馬:看見親人的疾病生死,那時才警惕到生命的短暫,決心學佛。告別生老病死。
第四等馬:在等到老病降臨自己身上時,痛苦不堪,這樣才猛然醒覺,才放下俗務的名彊利鎖,強自學佛修行,以求解脫。
這四種馬表面上來看,根性似乎有高有低,但在比喻發心學佛,乃至最後達到放下、解脫、自在的境界上,卻無分高低差別。所以,我們固然不應自認是上等良馬,感到驕傲而沾沾自喜;但亦不必因為被別人判定,是下等劣馬而感到傷心失望。
眾生根性有利鈍,賢愚之別,心路歷程亦會不盡相同,但是經過努力踏實地修行,最終都能達到解脫自在之境,就是殊途同歸。只要自己肯努力,爭取入四馬的行列,就算是下等的劣馬,終能憑藉自力而得到救度,不自暴自棄的放過機會,是不會墮於險惡途中,祈求佛菩薩拯救,但如果臨垂危都不覺悔悟,就會邁向漫漫長夜的輪迴之路,千萬謹記:
『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
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』